浅谈道教的几个符号
2023-03-14 22:27来源:未知阅读量:

浅谈道教的几个符号

  驱邪符箓道家九字真言“清静”,老子认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种形态;又是指修养过程中获得 成功的一种境界;也是 指他所理想的社会与领导者的一种政治风格,即是“道” 的“无为而无不为”。《清静经》中所说 的“无形”、“无情 ”、“无名”,都是指“道”的“清静”现象而言; 道教的修养工夫,应效法其“道”的“清 静”与“常清静 ”,能做到“常应常静”,就说明已达到了“清静”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就是“道”的“无 为而无不为”。“清静”和 “无为”本是两个相类似的概念,道书中所说的“清静无为”,纯是 道教中对 外联用的一种“术语”而已。

  / 道迹仙踪 - 华夏祖先伏羲演先天八卦; - 黄帝祭天地,制甲子,定历算,在与蚩疣一战时,问道于广成子,且战且修仙,最终乘龙 飞升; - 陶渊明的作品及其行为方式处处体现着道教洒脱、自由、淡泊名利的思想; - 王羲之及祖上,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王羲之归真自然,养鹅炼 性,达到了道教涤除心胸、忘怀尘世、虚极静笃的境界,通过对道教文化的体悟,在精神上取 得了自由,并运用到书法艺术的创作中,使道教文化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几乎达到了至臻至美的 境界; - 淮南王刘安,信道术神丹,追求升天成仙,他召集了许多道术专业人士,制造了升天之 药,不但自己吃,还给全家老小都吃,吃剩下的喂给庭院里的鸡狗畜生吃,吃了以后他和所有 的人和畜生都跟着一起升了天,成了仙,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同时豆腐也是刘 安发明的; -徐福为始皇寻仙问药的日本祖先,他在日本创建的神道教就源于中国道教,其本人也是道 门中人; - 李白一生崇尚道教,少年时寻仙问道,作诗“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25岁早江陵遇道

  “柔弱”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认为其“柔弱”就是“道” 的作用。比如在修养方法上,要做 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从物理上来说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现象 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老子认为:柔能克刚,弱能胜 强,是以辨 证方法来说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刚强”的弊害之道理。

  / 养生即为养道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道教名人庄子的著作中,道人们以健康长寿为基础,以长生久视为目 标开展了不懈的探索,建立在道教宇宙观、人天观、身心观之上,发展出一系列的养生方法, 其中有动功也有静功,有外养也有内练,有呼吸吐纳也有辟谷服食,道人主张形神俱秒、乐生 贵生,而道教养生恰恰是科技高速发展物质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所需要的!仅以辟谷、静坐为 例。辟谷:人吃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结成粪便,若在肠腔中停留时间过长,腐败物质增加,以 至于毒素被肠道吸收,这种情况叫做“食物自身慢性中毒”。辟谷可以拍宿便、清肠毒、清洁消化 道、净化人体内环境,提高脏腑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分解消除多余脂肪,起到减肥美体之功 效,疏通和软化血管,避免栓塞硬化,增强机体自身调节机能,使器官系统的功能协调一致, 从而激活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静坐:静坐能给予身体一个全面的休息,可以降低胆固 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减少有序改进睡眠,对面型呼吸疾病也有明显效果,还能调节 情绪,重塑自我形象。 斋蘸是独居特色的道教仪式,有清蘸和幽蘸之分。 清蘸:祈福迎祥、祛病延年、求财求学、解厄禳灾,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幽蘸:超 度祖先、摄招亡魂、沐浴渡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

  ▼ 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於轩辕黄帝,为中国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 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道教认为,道 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 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认为:在万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 的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还有许许多多,拥有庞大的神团系统。如三 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道教灵符、王母娘娘、真武大 帝、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骊山老母、关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等等。

  / 道法自然 道教的生态智能乃是中国文化中的环境意识的最集中表现。道教认为,人与天地不仅同源 同禀,而且同构同律,因而有“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的说法。宋著名道士白玉蟾说“天 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人的精气神无不与天地相通 相感。这就是道教的天人感应说。其要点是说明人的行为能够给环境产生影响,然后环境又反 过来影响人类。因此,人类在从事各种活动的时候,必须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忘记或忽视这

  “德 ”在道经中说:它是从“道”中分化出来的,而万物化生都必须有“ 德”;因为“道”是总 体,“德”是个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 特性而言,“道”和“德”都有着共性与特性的关系。道教认 为:道 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所以道教中人 一定要重 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其信仰及行动的总准 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又要积德, 故“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说 “教理、教义”中的基本原则。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 ”、“柔弱”、“不 争”、“抱一”、“寡欲 ”等作为处事与修养之方法,也都是从“道”与“德”的基本原 则中而发挥出来 的。《道德经》里所说的“上德”、“玄德”、 “常德”,其含意就是:自己做了有益之事而从不居功 者为“上德” ,天地对万物抱着听其自然而不主宰者为“玄德”,能将正义之事坚持而始终不 变者 为“常德”。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 为”就是道教最高的“教义”。必须理解,所 言“无为而无不为 ”,它既是“道”的本性,也是“道”的现象和所发出来的作用 。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道教名人庄子的著作中道人们以健康长寿为基础以长生久视为目标开展了不懈的探索建道教宇宙观人天观身心观之上发展出一系列的养生方法其中有动功也有静功有外养也有内练有呼吸吐纳也有辟谷服食道人主张形神俱秒乐生贵生而道教养生恰恰是科技高速发展物质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所需要的

  士司马承祯,夸诗仙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极之表,30岁寓居终南山,与唐玄宗之妹有恋却 不如愿,而与道士吴均一起隐居,44岁在山东受戒道篆,正式成为一名道士。李白一生写下大 量的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等等; -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为唐代著名道士,被人称为“药王”; - 陆游除在其早年写有《钟离真人赞》、《幽居》、《步虚》等诗外,还在中年以后追随道 教之踪,寄情山水、修道炼丹; - 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是一位对道教颇为熟悉的人物,他曾在《武夷七咏·丹炉》中记载了道教 的炼丹活动及相关的遗迹; - 苏东坡也是学道炼丹的大文豪,他曾在道观中闭关七七十九天; - 张三丰元﹑明著名道士,创立武当派内家拳; ●鲁迅说过懂得了道教就懂得了中华文化的一半。

  / 道教医学 道教医药源远流长,古之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世间很早就流传着十道九医、医道通仙 道、医乃道之绪余的说法,自医又复医人,医医不已,达道堪传妙道,道道相通,他形象的浓 缩了道教医学的博大深远。纵观历史道教名医层出不穷,享有盛誉,其医学模式熔生理治疗、 心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于一炉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医学模式,道教珍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 张乐生贵生,以生道合一为基本教义,追求长生久视之道,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 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为道者,以救人危使 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道教医家经过长期的济世行医医疗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 的医疗经验,并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 历史上有不少医学名家皆出自道教,例如:华佗、葛洪、陶弘景、杨上善、王冰、孙思邈 等人。华佗是在传统医学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素养的名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 药,他的“五禽戏”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健身体操;葛洪 的《肘后备急方》对伤寒、温病、狂犬 病、结核病、天花等的发生和对其病因的认识的深刻,体现了当时一流的医学水平,他的《抱 朴子.内篇》中记载了许多丹药治病偏方,他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天花和肺结核的记录;鲍 姑,是葛洪的发妻,在临床灸治方面有突出成就。夫妻二人,同操医术,救死扶伤,是历史上 著名的志同道合的伴侣。鲍姑传授过几名徒弟,在针灸法疗顽症方面有独到之处,是有史以来 第一名载于史书的女针灸医生。后世为颂扬鲍姑,在广州越秀山麓的三元宫里,设鲍姑殿,塑 其金身,用以纪念这位女医生。陶弘景的《肘后一百方》也同样丰富了丹药疗方。外丹烧炼, 客观上推动了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而丹药的制作,无疑是开了化学药物治病的先河;隋朝的太 医伺御杨上善是笃志于道的人,他所作的《黄帝内经太素》至尽被中国医学解列为十大经典名 著之一;王冰所作的《注黄帝内经素问》被中医界列为医学古籍整理的典范而享有盛誉;至于 隋唐名医孙思邈,更被人们称为“药王”。

  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 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 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 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灶君,风雨雷 电、山川社稷均有神灵。 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 “道”和“德 ”。

  “不争”,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说:“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认为:人的一 切作为都应该顺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 利万物;二要大公无私;三要甘处卑下;四要不与 人争;五要心胸深远;六要言而有信;七 要应时而动;八要善于治国;九要有办事之才,这就 是老子在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 见第八章)

  “抱一”,《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说:“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盈,万物得一以生……。”“ 一”是指“道”的宇宙本体所说,“抱一”是指“混然一 气”而言,是说道教 最基本的修养工夫。如果这个功夫能在“***”时做到 “神气混然”的境界,对于修养工夫的收益就更 大了。 “寡欲”,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老子认为:对于“人 欲”的节制,尤其是在修 养方法上,显示的非常重要。《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说: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在修养工夫上,人们能做 到“寡欲”是有好处的:若能做到“无欲”为最佳。 “精气神”,历代的道书在讲修养方法上,总是离不开其“精气神”的研究, 并且认为:“虚化 神,神化气,气化精,乃是顺则生人”;能把修养工夫做到: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便为逆则成仙。”就修养工夫而言,这 “精气神”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上乘修养工夫所讲的都是“先 天”, 所说“元精”非交感之精,所说“元气”非呼吸之气,所说“元 神”非思虑之神。

  “道” 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 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 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并 认为 “宇宙”是由“道”演化出来的,有了“道”才生成 “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 阴 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有的道书又认为:先有“元气”,后有 “宇宙”,并将“宇宙”分为“混 元、洪元、太初”三个 不同的大的世纪,这是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 而发 展的。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 然”的规律。《道德经》(二十五) 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宙 之后, 再由宇宙产生万物。“道”又是指太空之“空”而言,缘它是无形无 象的,故经书上说:“万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点,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道教认为,道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最终根源,天地万物莫不尊 道而生,贵德而成。道具有创造、促进、养育、保护万物的崇高德性。人应该效法天地之道, 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成长,增进和维护自然的价值,而不应该违反道的本性,破坏和毁 灭自然的价值。一切有形,皆有道性,这正是众生平等的思想。我们也要常行慈心,愍济一 切,放生度厄。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向大自然过分的索取,只有人与天地和谐相处,才能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道教的承负思想也警示世人,不要为后人留下债务,否则子孙后代必有余 殃。道教几千年前就能提出适用古今的思想,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 道尊德贵 道教成立之初,就主张惩恶扬善、天道无亲常与人善、齐同存爱异骨成亲、虚怀若谷、先 人后己的思想,把慈俭让作为修行三宝,奉劝世人都能按照道教思想,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利 而不害,为而不争,一身正气处世,两袖清风为人。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 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 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之之失,如己之 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 追悔。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 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 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太上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 灭,心灭罪灭两俱空,一切我今皆忏悔。有过错一定要及时改正。愿天地常生善人,愿善人常 存善心,愿善人常行善事,愿善人广布善法。


分享: